欢迎来到邢台321生活资讯!
loading
立即发布信息
    邢台321生活资讯 > 热点资讯 > 新闻资讯 >  河北邢台市最特别的县,县和市“共享”一个名字,且没有县城

    河北邢台市最特别的县,县和市“共享”一个名字,且没有县城

    时间:2024-07-25 20:31:42  编辑:admin  来源:邢台321生活资讯  浏览:285次   【】【】【网站投稿

    河北邢台市最特别的县,县和市"共享"一个名字,且没有县城。听起来是不是很奇怪?一个县竟然没有县城,县政府又设在市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 奇特现象的由来:邢台县缘何无县城?

    提起河北邢台市,可能很多人并不陌生。这座古城背靠太行山脉,曾是历史上燕赵大地的重镇,也是京师通往中原的必经之路。然而在这方热土之上,还存在着一个让人费解的现象:邢台县竟然没有县城!

    您一定很困惑,一个县怎么可能没有县城呢?别急,让我为您一一解开谜团。原来这一切都要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说起。

    那个年代,国家正陷入内忧外患。为了应对复杂的局势,中央政府决定将邢台县划分为两部分:将邢台县城区域单独设立为邢台市,而剩余的邢台县其余区域仍保留邢台县的行政建制。就这样,一个名为"邢台"的市与县并行而生。

    起初,邢台县的县府仍然设在当年的邢台县城内,也就是现在的邢台市区。可随着时代的推移,邢台市迅速壮大,成为鼎盛繁华的都市中心,而原本的邢台县城区也在这股洪流中渐渐没落。

    为了给县政府寻求一个更加合适的驻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邢台县经过多方考量,最终决定将县府迁至如今的桥东区。由于桥东区与邢台市区接壤,两地仅一河之隔,离得极近,因此邢台县政府虽然搬离了邢台市区,但距离并不算太远。

    可就是这一个决定,造就了如今邢台市这个"县中无县城"的独特局面。邢台县的县城不复存在,但县府却和市政府咫尺天涯,相距仅三百米,两个政府可谓"一衣带水"。

    时至今日,这种"市县同名、县无县城"的格局已延续了几十个年头。虽然看似有些古怪,却也成为了邢台这座历史名城的一大特色。这不仅展现了行政区划的灵活性,也折射出地方政府为了适应发展变化,而做出的务实决策。

    难怪邢台这座城市会被冠以"最特别"的称号,连一个县都做出了如此大胆的尝试,可见这里的确是一方富有勇气与智慧的热土!

    二. 邢台县珍稀动植物的家园

    虽说邢台县没有县城,但它拥有一片绿意盎然的天然乐园,孕育着许多世所罕见的珍稀生物。在这片被大自然恩宠的热土上,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听闻在邢台县的山巅林间,大熊猫曾几度现身,留下过它们宝贵的足迹。是的,就是那种体型硕大、毛发乌黑油亮、活像往事重现的恐龙般的大熊猫。当地村民无不对看到它们兴奋不已,因为这代表着这里的环境依然十分原始纯净,能吸引如此娇贵的动物光临。

    除了大熊猫的稀世身影,在邢台县的深山老林中,还栖息着一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喜马拉雅细鳞獐。这种生存在高海拔山区的小型偶蹄类动物,全世界仅存的数量不足万只,正在濒临灭绝的边缘。所幸邢台县的天然环境条件得天独厚,成为了喜马拉雅细鳞獐在华北地区的重要栖息地。每当夏季到来,游人若是机缘巧合,就能在林间山道上瞥见这种毛色暗黄、行踪敏捷的小精灵掠影。

    而在邢台县更广阔的山林之中,还生长着一种植物界的"活化石"——国家级珍贵树种乌桕。自七八十年代发现乌桕在这里生长已有万年以上历史以来,乌桕就被誉为"植物活体化石"。乌桕生命力顽强,枝干坚硬,材质上佳,素有"中国红木之王"的美誉。可是长期以来,这种树种由于过度开采而遭到严重破坏,如今在全国范围内的野生种群已经极其稀少。而唯有邢台县的深山老林里,幸存着一批面积较大的乌桕原生群落,成为着了全国乌桕的生长基地之一,对于保护这一珍贵物种意义重大。

    大自然的馈赠往往都是宝贵而脆弱的,邢台县之所以能聚集如此多的珍稀生物,缘于这里山环水绕、交通闭塞、生态环境质朴而原生态的独特地理条件。长期以来,这片土地因为偏远闭塞而得以免遭人为过度破坏,从而形成了今天令人艳羡的生物宝库。

    走进邢台县的深山密林,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翠绿景象。阵阵凉爽的山风扑面而来,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清香,令人身心顿时放松下来。偶尔会有几声虫鸣穿林而过,又隐去无痕。整个山林都显得如此肃穆安谧,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致,令人几乎忘却了它就坐落在偌大城市的腹地。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多亏了这里保存完好的自然生境,方才造就了如此动植物资源的宝藏。

    三. 秀丽山水吸引八方游客

    邢台县不仅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更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这里群山环绕、溪流潺潺、景致壮丽,成为了河北省乃至华北地区一处知名的旅游胜地。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邢台县提名为"全球宜居环境500佳"之一。这个殊荣的背后,正是源于邢台县绮丽的山水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漫步在这里,到处可见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晶莹碧绿的湖泊溪流、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令人流连忘返。


    作为邢台县最负盛名的景点,当属燕赵第一峡谷——九龙峡了。九龙峡之所以闻名遐迩,全因其雄浑磅礴的景观。这里山体陡峭,江水湍急湍浪涌动咆哮而过,两岸峭壁高达数百米,形成了一条蜿蜒曲折、狭长幽深的峡谷。从空中俯瞰,九龙峡宛如一条巨龙盘旋伏卧,气势非凡。

    走进峡谷,只见怪石嶙峋林立,间或簇拥着一汪汪清泉水潭,溪流从狭缝间挤出盘旋而下。偶尔还能瞥见几簇高高的山峰笔直耸立,犹如一根根擎天巨柱。阳光在峡谷间若隐若现,为崎岖的地貌镀上一层神秘的光辉。

    而在九龙峡的不远处,还有一处被誉为"太行香格里拉"的绝美风景区——紫金山。这里群峰插云,林木苍翠,被层层叠叠的山峰环抱着,宛如世外桃源。紫金山的核心区域是一座海拔1900余米的高山,山顶云雾缭绕,常年冰凌不化,终年积雪皑皑。由于气候凉爽,这里的植被十分丰盛,松林密布,苔藓蔓延,花草繁茂。即便在盛夏,徜徉在紫金山间也能体会到阵阵凉爽宜人的森林空气。

    而最让人向往的,莫过于紫金山的日出美景了。当第一缕晨曦透过重重山峦,在云雾间隐现时,整个山体将呈现出淡淡的紫色,熠熠生辉,令人心醉神迷。难怪这里被誉为"太行香格里拉",美不胜收的景色当之无愧。

    除了燕赵名峡九龙峡和太行香格里拉紫金山外,邢台县内还散落着众多游览胜地,比如被誉为"北方九寨沟"的云梦山景区、素有"中国爱情山"之称的天河山等。其中天河山的浪漫传说尤其动人,相传这里曾是一对痴缠恋人投河殉情的地方,如今成了无数有情人私奔蜜月的不二之选。

    如此绝美的山水景观,再加上原始的生态环境、悠久的历史人文,邢台县自然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饱览风光。一年四季,来自各地的游人蜂拥而至,目睹着一次次绝无仅有的日升月落、雪景云海等奇观。

    正是拥有了太行山区如此秀丽的风景,邢台县才成为了北方游客们心目中向往的"后花园"。在这里,人们可以切身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和人类文明的沉淀,让心灵获得片刻的宁静与放松。

    四. 古迹遗存彰显悠久文化

    邢台县不仅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更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片土地自古就是京师和中原地区的战略通道,上下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在这里曲折流转,留下了诸多珍贵的文化古迹。

    在邢台县境内,随处可见古塔古庙的身影耸立。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集珍、临城二塔了。这两座塔身高耸修长,分别建于北魏和唐朝时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们是当时皇家宗庙建筑的代表作,结构精巧别致,塔身正面曾雕刻有众多精美的浮雕图案。

    集珍塔又被称作"华北第一塔",它塔身高达67米,单单塔基就有十四层,地面以下还有七层地宫,造型雄伟壮观。而临城塔虽然比集珍塔稍矮一些,但同样十分瞩目,塔身遒劲挺拔宛如利剑直插云霄,整座塔身砌就全由巨大的石块垒砌而成,结构坚固耐久。


    如今,这两座隔河相望的双塔已成为邢台地区乃至河北省最负盛名的古建筑代表。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来瞻仰它们的古朴雄浑,聆听千年风雨侵蚀后的沧桑岁月。

    除了集珍、临城双塔,邢台县内还散布着许多皇家园林和寺庙古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南宫县境内的恭王府遗址了。这里曾是大汗继室恭懿王的世袭封地,留有恭王府的官邸、花园等遗存。更为珍贵的是,这座恭王府旁还留存着一座与之相连的石刻艺术遗产群,堪称"东方卢浮宫"。

    这里汇聚了元代以来数千尊彩绘石雕像,浮雕图案生动精美,栩栩如生。再配合着恭王府遗址的建筑布局,形成了一处不可多得的文化艺术遗产群落。而这些珍贵遗存,正是张家口一带富裕多金的王室贵族们对文化艺术的雕琢和沉淀。

    同样值得一提的古迹,还有邢台市区内建于明代的塞罕城垣遗址。这里曾是明英宗年间为了御守北方边陲而修筑的城垣,勘界石碑、城门遗址至今保存完好,如今已成为重要的防御体系文物遗存。

    值得留意的是,邢台县境内绝大多数古迹都遭受过数百年来沧桑岁月的侵蚀,在风雨剥蚀下历经破损。但这正是见证了它们悠久岁月的铁证,也更加彰显出这些建筑本身的珍贵性。正如那些斑驳剥落的石砖、残损的砖雕一般,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却依旧坚强地屹立不倒。

    回望历史的长河,这些古迹就如同一面面镜子,照见了昔日的辉煌年代。从北魏至明清,无数王公将相、文人墨客曾在这片热土上留下足迹,亲手缔造了这一处处人文瑰宝。如今邢台县虽已变换了模样,但这些古迹却成为了连接当下与过往的永恒桥梁,见证着一个地方文明遗产的源远流长。

    五. 丰富人文积淀孕育独特民俗

    邢台县不仅山川秀美、古迹遗存,更凝聚着丰富的人文民俗资源。这里自古就是文化的策源地,孕育了许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和传统习俗,与这片热土的历史文脉紧密相连。

    作为河北省民间艺术的重要发源地,邢台一带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民间手工技艺传承。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邢台木雕和石雕工艺了。这两种手工艺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至今已传承数百年。

    邢台木雕以其雕刻精细入微、栩栩如生而著称遐迩。早在明清时期,邢台的木雕家具和木雕装饰品就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室。这些精雕细琢的作品,往往在家具顶板、柜门以及檐角等处刻有精美的卷云纹、缠枝花卉或是吉祥如意的图腾。一些匠人甚至还会在家具背面的内里雕刻出隐藏的细节,完全是出于一种对工艺和美学极致追求的自我挑战。

    而邢台石雕同样也是一门顶级的手工艺巅峰之作。这种手艺主要集中在邢台县以北的南宫一带,正是前文提及的恭王府石刻艺术遗产群的发源地。熟练的石雕师傅们能在坚硬的花岗岩上,精心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动物形象,精致入微的花纹图案,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两种工艺手艺并非简单的手工制品,更是久经沉淀而成的一种文化传统。每一件作品的雕刻图案和家具造型,都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图腾崇拜、吉祥寓意以及审美观念。因此,每件木雕石雕之作实际上都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除了手工艺之外,邢台一带还留存着许多独特的民俗庆典和地方戏曲。比如著名的武强小曲,就是源自于邢台人编撰、流传和表演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据考证,武强小曲肇始于明代,是当地百姓在耕作和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一种娱乐方式。它语言朴实、富于乡土气息,常常是一个村庄剧团根据当地的传统故事或民间艺人的即兴创作而编演的。

    而每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时分,邢台各地都会在庙会广场上热热闹闹地上演武强小曲。县城里乡亲们身着盛装,观赏剧团的表演,同时还会烧八仙灯、舞龙舞狮以及品尝各种地方风味小吃,热闹非凡。

    这种民俗庆典活动,已经渐渐成为邢台人珍视的文化符号。如今,武强小曲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剧团都在全力传承和发扬这一地方独有的民间戏剧艺术。

    不仅如此,在邢台各地乡村,还分布着许多古朴的民俗习惯和信仰方式,比如以太行老母为信仰的媒神景仰崇拜、各个村庄祭祖和扫墓等等。这些习俗大多源于上古时期的信仰体系,至今在人们心中植根已久,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世世代代相传的这些珍贵的人文遗产和民俗习惯,是邢台县最宝贵的文化瑰宝,与这片土地的山川人文息息相关。它们凝聚着当地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如同一面面透视历史的活化石,折射出这里悠久的人文积淀。正是有了如此深厚的人文底蕴,邢台才被誉为"燕赵文化重镇"。


    最新便民信息
    最新入驻机构
    13131956556